1、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基础,
理论与实践统一为基本原则,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3、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4、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
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同时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布局应是有利于促进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布局。
5、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
对于消灭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6、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任何生产活动都选择某种特定区位进行生产,而在不同区位上组织不同的经济活动,因而就必然存在区际分工问题和协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