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创造社
《文化批判》/太阳社—《太阳月刊》/鲁迅—《语丝》=〉左联《萌芽》
63.《语丝》周刊
1924年北京,孙伏园主编。鲁迅积极支持出版,力图办一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刊物。鲁迅利用该刊等文艺周刊和报纸副刊,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章士钊派(甲寅)和胡适、陈源(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64.“记联”
1932年,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在“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和“集纳协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新闻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统制及其育秧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斗争。
“记联”成立不久创办了国际新闻社,以报道革命抗日活动为主,稿件为国内外报刊所采用,四个月后被封闭。1934年创办小型报纸《华报》,直接进行宣传活动,不久被迫停刊。
同年出版周刊《集纳批判》,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提出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服务,从而欺骗压迫人民大众的反动新闻事业;探讨建立无产阶级新闻学和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4期后被迫停刊。35年“记联”建立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对外发稿,一直活动到36年5月。抗战爆发后,该联盟部分成员参加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青记”)。
65.《时事简报》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出现,并迅速发展。根据中央规定,各军及各纵队均应办统一命名的壁报,每周一张,毛笔手抄,内容为国内外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及红军工作情况。
31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进一步推广这一宣传形式,被认为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
66.“红中社”
1931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播发大会重要文告、宣言等文件。标志着“红中社”的诞生。它的创办与早期红军无线电事业有密切关系。
二次反“围剿”后,为扩大影响、打破封锁,中央郑重提出用无线电向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发出通电,红色中华新闻社应运而生。该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
同时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以红中社名义,每天对外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