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强调了以内地为中心的生产力布 局,并在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指导下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中西部开发战略;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又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缺陷:一是重内地轻沿海,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扭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理论体系包含那三个方面:
①首次提出了解决我 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
②其次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理论的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
③再次,首次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路与对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路径。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
6、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①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②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④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