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2、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3、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再次,区域经济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4、新时期发展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